“自带焦虑”的家长要学会自我解压
2018-04-14 22:10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这句魔咒般的口号获得了不少家长认同。事实上,更多家长期望孩子在人生的任何时段、任何领域都不能输给他人。一旦有输赢心理,难免在教育这件事上产生焦虑。近日,广州先烈东路小学校长王晓芳就这种现象发表了看法,她认为,在孩子的教育上,有相当多家长是“自带焦虑”,她建议家长放下焦虑,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。

  显而易见,焦虑是一种负面的、不良的情绪。但也不得不承认,焦虑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。因为焦虑是压力的产物,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能够免除压力的困扰。而在商业社会中,由于竞争是社会的基本规则,压力于是又被放大了,焦虑就更显著了。

  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,显然也属于此列。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竞争,是残酷而又客观存在的现实。所以无论家长还是孩子,压力是难以避免的。说起来似乎有些无奈,但也没必要陷入悲观,对于普通的压力,普通人是有能力应对的。适度的压力,有时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。因此,我一向反对脱离实际、过于理想化的教育理念,比如,要消除受教育者的学习压力,把教育变成一种快乐。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,在实践中几无可能实现,就算实现了也未必是好事,学习没压力了,学习效果恐怕也要打折扣了。

  因此,关键的问题,不是如何消除家长和孩子身上的压力,而是避免过度的压力,进而避免压力变成焦虑。不可否认,一些压力来自外界,比如学校、社会,这需要公共管理部门正视并解决。但同样不可否认,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来自家庭。家长自我制造的压力,造成了自己的焦虑,然后又毫无节制地把这种焦虑感传递给了孩子,无谓地增加了孩子的压力,也造成了孩子的焦虑。王晓芳校长说的情况,主要来自这一家长群体。

  我理解家长的苦衷,的确,在这样的大环境中,完全消除孩子和自己的压力是不可能的。但如何把握压力这个度,则需要一种理性的态度,越是在压力之下,越是要保持理性,过度的压力、焦虑,往往是非理性的结果。家长非理性的表现,就是失去正常判断的能力,对于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其后果,他们进行了一些过度的假想,因此应对起来,就难免乱了方寸,觉得自家孩子这也需要加强,那也需要加强,自己耗费了大量的金钱、带来了无尽的焦虑不说,孩子也深受其苦,弄不好还会走向家长美好意愿的反面。

  反之,家长良好的心态,对孩子会起到好的影响,而良好的心态,则源于冷静的判断力,和因材施教的观念,最起码不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全才,什么领域都要让孩子加强。家长理性的品质,以及这种品质对孩子的影响,显然比恐慌、焦虑要好得多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发表于2017年12月19日《信息时报》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扫一扫二维码,关注我的时评微信公众号: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