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义理考据辞章看高考作文的宏大叙事
2018-07-11 12:49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2

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启了,高考首日,作文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。统览今年全国和各地的作文题目,不难发现,今年作文题目普遍聚焦于一些相对宏大的话题,比如全国卷I的题目是罗列2000年至今发生的一些大事,诸如北京奥运会,汶川大地震、天宫一号、精准扶贫等,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2035年的孩子。北京的题目为“新时代新青年——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”,“绿水青山图”。除了上海卷以“被需要”为题偏重于人生感悟,其他各省试题莫不是以“宏大叙事”为主题。

古人作文章喜欢讲“义理、辞章、考据”,今天看起来,仍然有不可取代的价值。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主流价值,而中小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,在这一阶段,引导他们认识、接受乃至实践主流价值,非常重要。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,语文教育、作文教育,毫无疑问是主要的环节。在作文教育中,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认同感、自豪感、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度。这就是今天要在作文中要体现出来的“义理”。近些年来,有一种声音,认为中小学作文教育中过于注重一些“大而无当”的东西,远离学生生活,因此不如更多地从与学生个人密切相关的地方入手。这种观念似是而非,“宏大叙事”与学生个人素质品行的教育并不矛盾,而是可以融会贯通,并行不悖,没有必要人为地对立起来,非此即彼。

然而,在考试中,这一类宏大叙事的作文,很容易被学生写成“假大空”,乃至成为套路。究其原因,是很多大道理,大多老师们并没有很好地给学生讲清楚,自己首先就是生搬硬套,生吞活剥,没有认真地领会大道理的精义,更没有结合生活的实际、学生的实际,把大道理变成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小道理。老师按套路教,学生按套路写,于是作文就很“套路”。

这里就需要考据的功夫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人的观念中,圣贤的道理不是自证而明的,而是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去证明,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,需要大量具体证据的搜集,这里既要有智慧,也要有耐心,能吃苦,用这样的功夫把圣贤的道理证明出来。因此,一篇好的作文必须学会讲道理,也就是要善于用逻辑分析推理,以及罗列证据把宏大叙事阐述出来。这是现在中小学教育当中最缺乏的,以至于一说大道理,人们就说假大空。殊不知不是道理假大空,而是道理讲得假大空。学会如何讲道理,是中小学作文教育中最为紧迫的任务。高考作文自然要在这方面做出引导。

最后就是关于辞章的问题。义理和考据,都需要辞章的功夫来表达。高大上的义理,尤其需要优美的辞章,浑然一体,才能起到感染人、说服人的作用。然而,辞章是一种修养,需要大量的阅读和专门的训练。显然,比起古代,当代社会在这方面给孩子的时间并不多,有些训练,也是过于偏向于技术方面的东西。因此,辞章也成为中小学生作文中普遍的缺陷,写一些身边的事情勉强还可以,但一涉及到宏大叙事,就无力支撑,同样陷于假大空的窘境。让孩子们阅读起来,在此,就显得特别重要。


本文发表于2018年6月8日《羊城晚报》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