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减负要因材施教而非“一刀切”
2018-04-08 22:22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报载,日前,147名小学校长在杭州参加了一个以“变与不变,面向未来的学校担当”为主题的论坛。论坛上,广东顺德碧桂园实验学校校长陈钱林阐述了“尊重教育思想”的理念,即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,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,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。他提出:习惯培养,自律比他律要好;学习,自学比跟着教师的统一进度死板学习要好。他表示,他的学校已形成这样一种氛围,只要有本事学得好,就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作业。自主作业的设计,就是希望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,指向的也就是独立人格。

陈钱林校长的这种教育理念,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缺失,能够起到弥补作用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体制和模式,比如,有的模式能够使得受教育者某方面的优点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,同时也会令受教育者其他方面的优长受到抑制。我国现行教育模式,亦是如此,从总体上来看,培养出来的学生优点和缺点同样鲜明。优点是为了应试经过了严格训练,学习习惯良好,基础知识扎实,进入社会后也有较好的秩序意识。缺点则是,经过长期的集体化、程式化、由教师主导的训练之后,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,自立性、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
因此,我们的教育改革,不能是推倒重来,而是要兴利除弊,取长补短,在保持现行教育体制优点的情况下,最大限度地革除弊端。陈钱林校长的做法,即属此列。关于中小学生课业减负,很多教育专家的建议、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对策,是激进的,一刀切的。无差别地减少作业,对于有些孩子,这样的减负很合适,因为对于他们来说,学校的知识已经掌握,作业对他们来说是意义不大的重复。减负,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。而更多的孩子,则需要作业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,贸然减负,反而对他们的学习不利。久而久之,学业负担固然减轻了,但我们学生固有的优势也没有了。

而陈钱林校长的教育理念,是渐进式的。他主张学生自主、自律、自立,但又不是无条件的,而是有前提的,比如少做作业的前提是成绩要好。这充分体现了“因材施教”的原则。对于不同的学生,可以布置不同数量的作业,这实际上意味着对于不同的学生,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,给予程度不同的自主权。这样,不同的学生才能各得其所。

更重要的是,只有这样灵活的、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,才能摆脱非此即彼、非黑即白的“教育模式孰优孰劣”的无谓争论,才能令不同的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。不同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体现,不同教育模式的缺陷在不同孩子身上得以规避,避免一刀切的武断,这才是理想的教育。


本文发表于2017年12月5日《信息时报》

扫一扫二维码,关注我的时评微信公众号:|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